《延安保育院》是个舞台上的故事,而我要讲的是舞台下、坐席里的故事。
每个能长久存在,且越沉越厚重的作品,必然是有精神的建筑亦或是灵魂的构筑在里面。《延安保育院》就是一部兼顾了精神与灵魂并存的作品,她吸引着我。从2017年走进剧院的时候,我一直有个心愿,想坐在第一排的正中央,近距离的、完整的去仰观她。
“姑娘,你能把我调到前面一点的位置吗?”16排边上坐着的大爷扯了扯我的衣角说道。
“很抱歉大爷,剧场都是对号入座的,每个位置都有观众,随意调的话,秩序就乱了,还请您谅解”。我回复。
老大爷接下来的一席倾诉,让我感动不已、记忆深刻。“是这样的,我的眼睛在延安战争时期受伤了,现在几乎什么都看不到了,我的孩子来延安学习,说起了你们的演出,我惊讶保育院的故事被排成了舞台剧?就带着老伴从北京赶了过来。我82岁了,我老伴78,对我来说,能再回延安,来到这里,听听延安的声音就知足了,可我老伴想看清楚一些,她这把年纪了,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回来,我想陪她好好看完演出,所以才来麻烦你……”
不等他说完,我已哽咽。他的声音很低,既想清晰表达自己的请求,又怕打扰到身边的人。那一刻,我被这位历史见证人的延安情怀所震撼。
经过协调,第一排正中央的一对年轻夫妇同意和他们调换位置。扶着他们就座的时候,他的双腿艰难的支撑着身体。我想他们看这部演出,就像翻阅年轻时的照片吧,抚摸曾弥漫着硝烟的延安。
演出结束后送他们走出剧院,大爷拉着我的手,颤颤巍巍说道:“我想回延安,却总是被耽搁,一回就是一辈子,最后竟是《延安保育院》,让我们有机会再见一次延安……”他们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说,却无语凝噎。我们别过的是遇见,却铭记了遇见的故事,在《延安保育院》,回忆关于保育院的故事。
这里,就像一台录像机。全国百万人次的客流量,来来往往。你来聆听一个故事,你的身影就被我们记录成一个故事,汇集成《延安保育院》的每一个章节。对《延安保育院》,我始终是虔诚的,每天通过“她”,看到年迈的老人相伴而来,看到搀扶着母亲前来的孩子,看到抱着孩子的青年夫妇,看到飒爽英姿整齐入场的部队官兵……他们带着好奇或者回忆走进剧院,然后带着爱与感动走出剧院,这就是《延安保育院》这个故事最初想要带去的意义。